【LMPST講座】一個科學的存有範疇架構(A Scientific Scheme of Ontic Categories)
臺灣邏輯、方法論、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(LMPST Taiwan)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將於 2025 年 10 月 22 日(星期三)舉辦演講。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陳瑞麟擔任講者,講題為「一個科學的存有範疇架構(A Scientific Scheme of Ontic Categories)」。
誠摯邀請各界踴躍參加,也歡迎分享活動資訊。以下為演講資訊:
講者:陳瑞麟 講座教授(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)
講題:一個科學的存有範疇架構(A Scientific Scheme of Ontic Categories)
與談人:
官科宏 博士(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
游立安 博士(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)
時間: 2025年10月22日(星期三)14:30-16:30
地點: 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(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)
主辦單位:
臺灣邏輯、方法論、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
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
摘要:
這個演講將為各位介紹一個科學存有範疇架構,是本人在今年出版的新書《科學作為探索:超越現象的科學形上學》所提出的。所謂「存有範疇」(ontic categories)也就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《範疇論》(categories)一書提出的諸範疇。category的本義是「述詞形式」(forms of predicate),亦即不同類型的述詞。由於希臘文的主詞-述詞語句中,各類型的述詞都可以使用 is 來連接主詞,一個主述語句 S is P可以用來回答「S是什麼」(what is S?),亦即「述詞」用來回答「S是什麼」,而不同的類型的述詞(範疇)針對「S是什麼」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答案。英文 is 的名詞化是 being,等於希臘文的 onto,即ontology 的字根,換言之,範疇是不同類型的 being,也就是「存有範疇」。
亞里斯多德在《範疇論》中提出的十個範疇是最基本類型的範疇,構成一個範疇架構。後來的哲學家紛紛提出新的範疇架構。不同的範疇架構,代表不同的形上學路向和理論,也代表哲學家對「實在是什麼」(what is reality)這個問題的答案。我在《科學作為探索》一書中提出適合當代科學的範疇架構,故稱作「科學存有範疇架構」──本演講將詳細介紹它的内容,並論證它為什麼更適合當代科學。